更新時間:2022年11月16日15時26分 來源:傳智教育 瀏覽次數: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種很原始的排序方法,就是通過不斷地交換“大數”的位置達到排序的目的。因為不斷出現“大數”類似于水泡不斷出現,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冒泡算法。
冒泡算法的基本原理:比較相鄰兩個數字的大小。將兩數中比較大的那個數交換到靠后的位置。
不斷地交換下去就可以將最大的那個數放到隊列的尾部。然后重頭再次交換,直到將數列排成有序數列。接下來我們以以數列[5, 9, 3, 1, 2, 8, 4, 7, 6]為例,演示冒泡排序的實現過程,最初的數列順序如下圖所示:
第一輪排序:按照冒泡排序的原理,比較相鄰兩個數字的大小。從數列末端開始,第1次比較7和6的大小。7>6,交換7和6的位置。把較大的那個數7交換到靠后的位置。
第2次排序比較4和6的大小。6比4大,不需要交換位置。第3次排序比較8和4的大小。4比8小,交換4和8的位置位置。
第4次排序比較2和4的大小。4比2大,不需要交換位置。第5次排序比較2和1的大小。2比1大,不需要交換位置。
第6次排序比較1和3的大小。1比3小,交換1和3的位置。第7次排序比較1和9的大小。1比9小,交換1和9的位置。
第8次排序比較1和5的大小。1比5小,交換1和5的位置。
第一輪排序結束, 成功的將序列中最小的數1交換到了隊列最前面。
第二輪排序:過程與前一輪類似,依然從末尾開始進行相鄰兩個元素的比較當前面的元素比后面的元素大,交換兩個元素的位置,第二輪排序只需要進行7次比較
經過第二輪排序后,數列中最小的兩個元素已經交換到數列的最前面。
第三輪排序:依舊是回到數列的末尾,重新比較相鄰的兩個元素。
經過六次比較后,第三輪排序完成, 1,2,3三個最小的元素移動到了數列的頭部。
第四輪排序:經過五次比較,第四輪排序完成后,1,2,3,4四個最小的元素移動到了數列的頭部。
完整的排序過程需要經過八輪比較(9個元素),后四輪的排序過程與前面類似,經過八輪排序后,排序過程完成。
一個n個數的數列需要排序n-1輪。這樣可以確保得到一個有序的數列。因此冒泡排序的時間復雜度是O(n² )。
在寫冒泡排序的代碼前,先編寫一段程序,創(chuàng)建無序數列,用于測試排序算法。創(chuàng)建無序數列的程序randomList.py,代碼如下:
import random def getrandomlist(n): '''返回一個長度為n的整數列表,數據范圍[0,1000) ''' tlist = [] for i in range(n): tlist.append(random.randrange(1000)) return tli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tlist = getrandomlist(10) print(tlist)
冒泡排序的程序bubbleSort.py的代碼如下:
def bubblesort(tlist): '''冒泡排序 ''' if len(tlist) <= 1: return tlist for i in range(1, len(tlist)): # 一共進行n-1輪比較(交換) for j in range(len(tlist)-1, i-1, -1): # 從列表末尾開始比較,每比較一輪減少一個元素 if tlist[j-1] >= tlist[j]: #比較相鄰兩數的大小 tlist[j-1], tlist[j] = tlist[j], tlist[j-1] #將大數交換到靠后的位置 return tlist測試冒泡排序方法,代碼如下:
def bubblesort(tlist): '''冒泡排序 ''' if len(tlist) <= 1: return tlist for i in range(1, len(tlist)): # 一共進行n-1輪比較(交換) for j in range(len(tlist)-1, i-1, -1): # 從最后開始比較,每輪比較結束減少一個元素 if tlist[j-1] >= tlist[j]: #比較相鄰兩數的大小 tlist[j-1], tlist[j] = tlist[j], tlist[j-1] #將大數交換到靠后的位置 return tlist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st_ = getrandomlist(10) # 獲取隨機大小的10個元素 print(list_) # 打印 print(bubblesort(list_)) # 打印 排序結果